早在20年前,一位小學生在以“夢想”為主題的作文中即 “我期待的2020” 中寫道,“到了2020年,學生們都不用去上學了,在家里就能上課。”誰也沒想到,在20年后的2020年,他的這個夢想實現了,只是它是以我們沒有想到的方式被迫實現的。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很多國家的學校、校園關閉,不能正常上課。世界上15億左右的學生,中國2億多的中小學生不得不在家里接受一場大規模的在線教育。毫無疑問,在人類歷史上,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互聯網教育試驗?;谖覀儑抑行W網絡云平臺5月初的統計數據來看,平均瀏覽次數就達到了20億,訪問人次超過了17億。
從高等學校來看,截止到5月初的統計顯示,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了線上教學,103萬教師在線開授了107萬門課程,合計一共有1226萬門次,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有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
后疫情時代,網課的形式還會持續,教育因為網絡的介入出現許多根本性的變化,這都在促使我們對教育的反思。我想從四個方面來做一個分析:
01 后疫情時代,教師從傳授知識到激蕩心靈 后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可以通過對教育形態的調整,更充分地發揮教師的力量。讓每一個教師都成為主播的同時,也讓每一位教師呈現出自己最擅長的一面,為每個教師贏得更多的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促使老師在專業能力上進一步提升,讓工作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其次,疫情下的在線教育中暴露出很多教師網絡基本教學素養和技能有所欠缺。在疫情期間,教師在網絡教學上的基本素養和技能的匱乏讓網絡教學出現了不少事故。從新聞上可以看見,有的老師全情投入講了整整一節課,但是卻沒有打開麥克風,自己演出了一場默片,也有的老師不懂基本的軟件操作,在網絡卡殼以后退出直播間以后再次進入就不知道如何繼續上課。 在后疫情時代,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網絡素養,用更多的網絡技能武裝自己是我們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最重要的還不是以上兩點,而是教師在互聯網教學中,如何和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和心靈交流。當教育發生在教室里,老師無論是給學生一個笑臉,還是走到學生邊上拍拍肩膀,這些都能夠迅速地簡單地同時又有效地進行雙方的溝通。 但是當教育發生在互聯網上,有沒有辦法來解決這樣的心靈溝通和心靈交流的問題呢?這也是我去年在《未來學?!芬粫刑岢龅囊粋€很重要的問題:人工智能和人類的智能如何更好地互補?怎么樣才能利用人工智能來促進人類智能,從而共同推進教育的發展。 好網課的標準需要教師有突出的表演,同時需要學生有突出的表現。我想這意味著傳統的教師他需要成長,需要蛻變,需要成長為新型的教師。后疫情時代的新型教師,應該和傳統的教師有所區別。新型的教師應該成為學生成長的助手,為學生心靈搭建橋梁,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新型教師的使命稱之為“助學”。也就是說,他要更深刻地關注學生的心靈,進行有深度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在學生和知識之間、學生和社會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家庭之間等不同的關系中搭建溝通的橋梁。 說到教師,我們還不能忘記一個群體,那就是社會教育機構,尤其是互聯網社會教育機構。在這次疫情期間,互聯網社會教育機構迅猛發展,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中來。這個群體的從業者,也就是一群新型教師。這些教師過去在教育中的定位更多的是補習,是對教育知識的補充學習。在這次疫情中,他們也在不同程度上,成為了教育的主體,成為教育的主角,積極地拓展著教育的渠道,實現著自我的價值。我們也希望這樣一個教師的群體在后疫情時代不要回到補習的道路上去,而是能夠積極探索,在教育教學上繼續地、努力地往前行,讓這群老師成為整體教師隊伍中的生力軍,促成教師隊伍的多元化,教育資源的豐富化,從而進一步推進在線教育的健康化發展。 02 后疫情時代,學生將從被動應對到自主規劃 對學生而言,疫情下的在線教育最重要的恐怕是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學生通過互聯網是可以學習的。一直到今天,雖然學生早已經是擁抱互聯網的主力軍,但是信息時代的網絡原住民同時卻是教師、父母特別防備的群體。甚至于在很多老師和父母心目中,網絡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洪水猛獸。全社會習慣于把“網絡”形容成罪魁禍首,導致了我們一方面在生活中依賴網絡,一方面在教育中逃避網絡。這是一個很荒謬的現象,但是它卻成為了我們教育中實實在在的現狀。 這一次疫情逼迫我們開展在線教育,全社會才開始正視在線教育的利和弊。 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很多成功的學習案例。比如說我發起的新教育實驗,在江蘇的海門實驗區,他們也圍繞著這次疫情中的網絡教育做了一次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實驗達到了“停課不停學”的目標。他們一方面根據具體情況積極地研發課程資源,精選具有點播、互動后臺管理和錯題庫收集等功能全面的線上平臺,通過各種途徑告知家庭從而積極地進行家?;?。各教學主體,認真地組織教師、教研員適時進行線上輔導、作業批改、及時地反饋評價、進行答疑助學。如此多管齊下,所以在2020年暑期的中考、高考的各項指標中,他們全面地超越了當地的歷史最高水平,都是南通市第一名。所以,新型教育的海門實驗區發現,影響學生“停課不停學”的學習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懂得自律、學習認真、尊重他人的學生,學習效率最高,在互聯網上的學習收獲最大。 所以,只要我們懂得運用教育的規律,那么在家里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學習同樣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這一次疫情導致的在線教育中,也不只是學生的優異表現,同樣出現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情況。比如說有的學生在電腦屏幕前,豎起一張自己的照片以此來蒙騙老師,還有的學生把攝像頭關掉,假裝自己的電腦出了問題以此逃避在線學習。 那么這樣一些現象,也促使我們在思考,后疫情時代,在未來的網絡學習中,學生的學習特別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才能夠讓互聯網學習取得優異的成果?我想以下幾種能力可能是后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中學生需要進一步提高的能力,也是我們需要對學生特別重視加以培養的幾種能力。 第一,學生需要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學生只有真正理解學習對自己的意義,他才會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向上的動力,這種從內心生發的動力是源源不絕的。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學生才會面對著誘惑仍然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控制自己,并且在不斷控制自己的過程中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最終形成真正的自律。 第二,學生需要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自主學習上,我要特別強調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是自主學習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尤其是后疫情時代,當我們把更多的學習放到了云課堂里。一個孩子所面對的學習資料的理解、分析、研究的相關能力都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旦學生相關能力比較強,就決定了他自身的知識背景比較豐富,也就決定了他從同一個老師同樣的講述之中立刻汲取的信息比較多,當他能夠聽懂并且深刻地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就意味著他接下去有進一步的思考乃至創造,就有了“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第三,學生需要提升自我規劃的能力 自我規劃能力,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是變化著制定學習計劃的能力。在我們的規劃之中,并不是每一步都會完全按照我們的想象進行。但是有了正確的規劃,我們就可以保證學習的方向不會錯誤,學習的路徑不會偏離。 03 后疫情時代,國家如何從因地制宜到公平個性 幾千年前,孔老夫子就曾經提出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這樣一個教育理想。這樣一個美好的教育理念就像一輪明月,幾千年來一直指引著我們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一直到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梢哉f,孔子所提出的這個理想如今不僅僅是一個夢想,而是可以觸摸,甚至可以抵達的一個明確的目標。無論是從國家、社會、學校等層面,我們都可以明確地看到,在線教育能夠同時推動教育公平和教育個性的共同發展,也就是能夠同時推動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真正落地。 從疫情下的在線教育來看,一方面我們可以很欣慰地說,在網絡基建上,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盡管我們仍然從各種渠道發現,偏僻地區、鄉村地區的網絡教育還有很多不足,但從整體工作而言,我們的網絡教育工作,尤其是在我們網絡基建方面,已經走在了前列。 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從人們的實際需求來看,政府提供的教育資源依然是不夠的。盡管我們有著中小學教育網絡,包括中小學教育云平臺,但是很多學校想要找到合適的資源仍然還很困難。所以政府需要從資源上、從新基建的角度、從制度上繼續加強對于薄弱群體的輔助,包括對網絡費用的補助等等。只有對互聯網在線教育進行整體的謀劃、立體的開展,才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有力的提高。 多年以來,我一直強調閱讀是推進教育公平的最簡單最有效的工具。如果說閱讀是促進一個人由內而外,通過養成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而推進教育公平,那么在線教育其實是建設一個由外而內的環境,通過幫助人們獲得更多的資源來推進教育公平。這樣的話,網絡和閱讀, 一內一外,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推進教育公平。 04 后疫情時代,父母從簡單的配合到王者歸來 應該說這次疫情之下的在線教育,讓人最意外的是家庭教育。疫情讓我們迎來了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個寒假。疫情也一度讓父母在家里和孩子朝夕相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廝守了長長的時間。從教育規律看,親子陪伴的時間增加應該會改善親子關系,而親子關系又是家庭教育的基石,由此會導致家庭教育效果的加強。但是經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甚至恰恰相反。 疫情下的家庭,正是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陪伴的時間增加,反而導致了很多家庭關系緊張。數據調查表明,在疫情期間的家庭教育下,學生無論是溺水身亡還是跳樓自殺的比例都比疫情之前要高得多。這個讓人悲哀的事實凸現出來一個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在為人父母的人群中,有為數不少的父母還并不懂得怎樣和孩子正確地溝通和表達,也不懂得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更不懂得如何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所以在后疫情時代,我們無論是社會關系,還是家庭關系都會發生深刻的改變。在未來,對于相當一部分父母來說,在家工作可能會成為生活的常態。我們完全可以預測,就在不遠的將來,甚至不需要多長時間就會有更多的作為父母的員工進入到這樣一種生活狀態,這些父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陪伴。所以如何與孩子交往,如何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就成為后疫情時代父母需要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 為什么在疫情之下,親子關系并沒有因為面臨生死的威脅,讓一家人更親密,反而產生了如此尖銳的對立和沖突呢?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時至今日,我們的父母仍然把分數把考試放到了第一位,甚至于放在唯一重要的位置。父母們把上課看成是唯一的學習,把在生活之中進行各種技能、素養、習慣、人格等等提升全部視而不見,全然不顧孩子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而是把學習結果和得到高分作為唯一的目標。 要解決這個問題,無論是從教育的科學性來說,還是從父母自身的教育需求來說,還是要從學生成長的規律來入手,父母首先需要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良。牢牢地記住一句話: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家庭教育不是復制學校教育,父母幫助孩子檢查作業,輔導孩子寫作文、寫數學題,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而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家庭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激發孩子更多的興趣,協助孩子去樹立理想、挖掘潛力。所以作為父母,我們當然要培養孩子競爭的意識和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人上人,真正的成功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我,擁有更強的能力去幫助他人。 父母要想適應互聯網下的教育,說起來很難,但做起來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鼓勵孩子去探索,和孩子共同成長,分享成長中的幸福。家庭生活本身就是家庭教育。高品質的家庭生活,就是家庭成員在共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后疫情時代,我們仍然需要不斷努力,無論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不同角度,還是學生、教師、父母等不同角色,都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到幸福完整,都能夠在奮力進取中創造生命的奇跡。這才是我們所期待的、創造的未來。
文章來源 | 人民教育微信公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