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這棵樹和那棵樹不一樣

字號+ 作者:李希貴 來源:立國教科院 2020-11-23 14:02:56 我要評論()

那棵樹與這棵樹并不一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于云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

孩子們往往,

被同樣的標準要求著,

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學校,

好孩子的標準如影隨形,

那么作為教育者,

應當如何發現學生的特長?

又當如何保護學生的個性發展?

下面我們就聽李希貴老師怎么說

↓↓↓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們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當我們走出森林,讓我們描述其中每一棵樹的樣子時,卻常常語焉不詳,因為我們的心不在樹木,滿目不過一個壯闊的林子罷了。

所謂“不見樹木,只見森林”,也同樣被我們的傳統教育習以為常。

在一年,我們都會迎來新一屆學生,他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多或少地閃爍著些許個性的亮光,然而,在我們教育者的內心,卻早已確定了一個理所當然的主張。幾年之后,我們希望把他們變成一樣的孩子,讓他們全都變成好學生。我們每一位教育者內心那個朦朦朧朧的好學生標準盡管并不一樣,但確定無疑的是,我們必須殫精竭慮讓學生走在同一條通往這種標準的大道上。

然而,那棵樹與這棵樹并不一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于云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經營森林的大自然無法關照千容百態的樹種,于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有了黃山險峰的松濤和長白山白樺林的色調。

校園不比森林,我們沒有權力通過競爭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們的職業操守不允許我們只會欣賞松濤、呵護白樺。于是,如何造就一種新的學校生態,讓百花爭艷、百舸爭流,讓烏龜和兔子各顯風流,發現每棵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就成為校園里的重大挑戰。

發現那棵樹,不能僅僅靠教育者主觀的肉眼,為之提供適宜的土壤、水分、氣候、養料更加重要。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饑飽,對孩子們來說,能夠為之搭建合適的成長平臺,豐富可供自主選擇的課程,則是他們自我發現的前提。中學三年都沒進過實驗室的孩子,如何發現自己成為科學家的天賦?埋在題海里的孩子,怎樣判定自己是不是手巧心靈?所有的計劃都由老師安排,所有的活動都由別人主宰,也就永遠不敢肯定自己的領導才能。只有當一個孩子在高端數學里感受到智力的挑戰,在科學探究實驗中享受到不盡的樂趣,在戲劇課的舞臺上認可了自己的領導韜略,他們才有可能萌生不一樣的人生追求,因為只有在不一樣的生態里,那棵樹也才有可能變得不同于這棵樹。

發現那棵樹,需要教育者的胸懷。由于我們的成長經歷和價值判斷,也由于社會發展和歷史積淀,在我們每一位教育者的內心,都早已有了一些理想之樹的輪廓,甚或清晰的標準,如果沒有時變事變的思維和寬廣、博大的心胸,我們很容易像那個西方神話里的魔鬼,讓每一個人全都躺在那張一樣大小的魔床上,把他們鋸得一樣長。有時候因為敬業,有時候因為熱愛,反而縱容了過度的教育,孩子們身上剛剛萌芽充滿生機的枝枝叉叉,常常過早地被冠以"旁逸斜出"而遭扼殺。弗洛伊德說過,一個孩子即使在最慈愛的父母那里長大,他的內心也會留下很多創傷。我們長大后要搜索自己的內心,看看它藏有多少張"魔床",然后親手將它摧毀。

發現那棵樹,需要去除校園里的權威。尤其傳統行政班的管理模式,極容易造就位高權重的班老大,盡管我們的班主任都來自最優秀的老師,但是,由于過度的責任如高山壓頂,情急之中班主任們很容易使出渾身解數、用盡全部的權力,于是乎,班集體很容易一統天下,成人與孩子在地位懸殊的較量之中很容易把教室變成一言堂的地方。責任并不在我們的老師,機制使然也。 

  • 文章來源:《面向個體的教育》(李希貴)20142月第一版,p10-12
  • 編輯:夏璃
  • 排版:夏璃

1.立國教育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立國教育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立國教育網”或“立國教育聯盟",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立國教育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立國教育網編輯修改或補充。

相關文章
  • 這棵樹和那棵樹不一樣

    2020-11-23 14:02:56

  • 聽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講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

    2020-11-13 17:48:03

  • 教學改革如何在“深化”上做文章

    2020-11-05 16:06:58

  • 顧明遠:教育評價改革,關鍵在落實

    2020-10-22 09:36:37

網友點評
久久人人97超碰超国产